飞机制造商与IT企业擦出怎样的火花
发动机生产商的数据监控已经进行了多年,但对整机制造商来说,大数据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。2015年6月巴黎航展上,不仅是发动机制造商,空客、波音等民机制造业巨头也纷纷与微软、IBM等IT企业开展合作,希望通过利用大数据来探索提高竞争力的新方式。GE公司统计,2015年航空产业链上61%的企业都将数据采集分析作为技术革新及企业策略制定的基础。上世纪80年代,空客的工程人员在A320试飞试验阶段的一年间分析了12000个参数,采集了将近9万亿字节(8Tb)的数据,然而这个数据量只占A350数据量的2%。目前,A350被收集的参数将近60万个,每天可收集到的数据已超过2万亿字节(1.8Tb)。1988年,波音737系列的发动机运转时可采集到的数据量为20万亿字节(18Tb),而2015年,仅保守估计,可采集到的数据量就可达到100万亿字节(91Tb)。波音787飞机仅执行一个航班,所采集到的客舱压力、高度、燃油消耗等数据就能够达到0.5TB。
早在上世纪90年代,波音公司就提出了DCAC/MRM计划,目的是实现产品全部数字化,采用产品数据管理,开展飞机构型定义和控制/制造资源管理。2015年,波音公司与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组建了航空数据分析实验室,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对波音飞机进行全面升级,收集航空飞行中产生的巨量数据,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优化飞机的飞行方式,并可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指导未来的设计、制造和运营。例如,基于前一个航段的运行数据,飞机可以自我判断下一个航段中会出现的问题,通知机务进行检查和维修。2014年,空客与Oracle共同建立了基于Hadoop技术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及飞行模拟数据分析软件,公司内部也成立了“数据处理与试飞集成中心”,可收集并分析飞行样机上传感器在试飞过程中产生的数据,并决定使用Google公司的MapReduce技术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。可以说,波音和空客构建了强大的数字化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,为大数据的应用奠定了基础。